AI生成“畫作”的法律風險
2023-03-16 08:38: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圖像時代的法律?
吳志攀作品。
□ 吳志攀
當人們還在討論人工智能(AI)生成的“畫作”是否受版權保護時,網上各種AI圖像生成網站已經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這種情況就好像在20世紀90年代初,網上涌現出了各種搜索引擎那樣。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的AI作畫網站有:文心·一格、AI大作、6pen.art、Draft、Tiamat、盜夢師、無界版圖、滴墨社區等。
國外AI繪畫網站有:谷歌Imagen、Parti、OpenAI、Stability AI、ALL-E 2、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novelai、GauGAN、The Next Rembrand、Neural.Love、Al-generated art等。
AI“作畫”發展現狀
在上述網站中,有的網站生成的圖畫水平比較高,有的則還不能令人滿意。但是從這些網站的AI作畫技術的發展方向和速度來看,將來一定會出現人們意想不到的成果。目前,AI作畫技術還不能被專業畫家接受,或被很多畫家看不起。但是,即便是AI作畫的現有水平不高,它也確實可以成為畫家的“助手”了。我為什么這樣說呢?讓我們先看看AI作畫的過程。
用戶在使用某網站進行AI作畫技術,首先需要在文本框里填寫文字,簡單描述一下自己想“畫”什么?例如,輸入:“兔子坐在莫奈花園里?!苯涍^6至8秒之后,4個圖像框中便分別呈現出4幅“兔子坐在莫奈花園”的畫,它們構圖、色彩、筆觸、風格略有不同。有些作畫網站還可以選油畫、壁畫、水墨、卡通等繪畫種類和不同的作畫風格。
網上還有一個例子:有人在AI-generated art(一種人工智能圖像生成網站)錄入“海灘”兩個字,該網站的人工智能軟件便在數據庫中利用兩萬張以上真實的海灘照片數據集,進行學習訓練。經過學習訓練,AI便能生成了一幅現實中沒有的、全新的“海灘”主題彩色風景畫。
目前流行于網上的各種AI 人工智能圖像生成網站,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能夠將文字轉換成為圖像。在此之前,只有人類才具有這樣的“轉換能力”。無論是畫家,還是沒有經過繪畫訓練的人,都具有這種轉換能力,差別只在于畫家轉換的效率高、質量好。比如,人都能踢球,但是普通人與足球運動員相比,差距一眼就看出來了。
但是,現在AI從文字到圖像轉換的效率比畫家還高,只是質量還不如畫家做得好。將來,隨著技術的進步,轉換質量也能提高。即便是當前質量的AI轉換圖像也具有了多方面的構圖參考價值。
“代筆”畫作有版權嗎
過去畫家在構圖時,只是一個人在紙上畫草圖、小樣?,F在有了AI,相當于有了一個會畫畫的朋友,不知疲倦地跟畫家一起懷著同樣的動機、思路、創意或靈感“打草稿”或“畫小樣”。這種情況,與過去說的“三個臭皮匠等于一個諸葛亮”的道理是一樣的。對于沒有經過繪畫訓練的新手來說,AI的幫助更大。說不定,將來有一天,AI成為一些畫家的“代筆”。
在AI能“作畫”之前,真人畫家中也有讓助手“代筆”的情況。只要真人畫家在“代筆”作品上簽名,這張作品就相當于這位真人畫家的“親筆畫作”了。如果是知名畫家,簽名是辨別作品真偽的一個指標。徒弟代筆畫出來的作品,知名畫家簽名后,該作品版權屬于知名畫家。這是因為知名畫家與代筆的徒弟之間會有某種書面或口頭的約定。他們的約定相當于代筆者將權利“轉讓”于知名畫家。因為前者有版權,版權轉讓于后者,后者便有了版權。同時,基于某種“約定”,前者不署名,而讓后者署名,所以前者的著作權也轉讓給了后者。
AI圖像生成網站制作的“畫作”,本身是否有版權?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看AI作畫過程是否“侵權”。
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訪問了上述列舉的AI圖像生成網站,體驗了使用AI“作畫”的感受。這些網站差不多都是基于搜索引擎開發的,而人工智能的驚人之處就在于,它能將我錄入對話框中的幾個不搭的文字主題,“混搭”在同一個畫面上。由于搜索引擎涉及的海量圖像的版權不屬于AI圖像生成網站,也不屬于該網站的用戶,所以,這種技術路線開發出來的AI圖像生成網站作品,沒有版權——網站和用戶都沒有版權。美國版權局也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否定了AI圖像生成器制作的漫畫的版權。
相關訴訟已經開始
司法實踐中,已經有“換臉”等“深度學習”軟件開發商被畫家和攝影家起訴侵權的先例。例如,國際著名的蓋帝圖像(Getty Images)網站,聯合多名攝像師、藝術家曾經將一系列圖像生成類AI開發商告上法庭,指控軟件開發商“蓄意抄襲和未經授權使用數百萬張受版權保護的圖片”。
還有更多與此類似的例子,如給達芬奇畫的“蒙娜麗莎”改變發型或戴上帽子,做成搞怪的“杜甫像”等。由于這些畫家早已作古,所以只能任人“胡作非為”。但是現在,更多健在的畫家和攝影家的作品,也被一些人拿來濫用。圖像網站是收費使用的,收到的版權使用費由網站運營商與畫家及攝影家按比例分成。由于上述侵權和濫用行為的存在,圖像網站運營商和畫家及攝影家的經濟利益很可能受到損害。
已經有一批藝術家向美國加州北區地方法院提起集體訴訟,狀告Stability AI、DeviantArt和 Midjourney這3家公司利用AI技術侵犯藝術家的版權。原告方之一藝術家卡拉·奧爾蒂斯在社交媒體上呼吁大家“關注此次針對AI的維權行動”。她說:“當我更多地了解深度AI媒介模型的實踐方式時,我意識到沒有法律先例來設定這一權利。讓我們改變它?!?/p>
這些藝術家聘請的律師也表示:“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改變現代世界的方方面面,我們必須承認并保護藝術家的權利免受非法盜竊和欺詐,這一點至關重要?!边@位原告律師認為:控告這3家公司是因為“他們涉嫌違反數字千年版權法案(DMCA)、侵犯藝術家的發表權、違反與DeviantArt相關的合同服務條款,還違反了加州地區的反不正當競爭法”。
還有一些藝術家采取“反制措施”,開始采用類似分析監測功能的線上工具,如haveibeentrained.com,查找他們的哪些藝術作品被用于訓練AI。
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效果并不理性,因為構成圖像的因素太過復雜,如:線條、色彩、明暗、冷暖、筆觸、形狀、力度、質感、動感、體積感、肌理感、空間感、清晰度和風格等。如梵高的筆觸、莫奈的體積感、雷諾阿的肌理感、柯勒惠支的力度、杜米埃的動感等,AI將上述繪畫構成因素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然后再重新組合起來,確實很難分出具體是從哪幅畫中“臨摹”過來的。所以,對于AI圖像生成器侵權的取證并非易事。
(作者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