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gk76f"><video id="gk76f"><progress id="gk76f"></progress></video></nav>

<object id="gk76f"><nobr id="gk76f"></nobr></object>

<object id="gk76f"></object>

<th id="gk76f"></th>
    <big id="gk76f"><em id="gk76f"></em></big>

      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文學副刊

      面對AI,全球教育界的觀點兩極分化

      2023-03-16 08:35: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智道

      欄目主持人:於興中

      有高中教師發文稱:“ChatGPT的出現標志著寫作任務的結束,這是一個衡量智力的指標,是一種可傳授的技能?!彪m然這類看似短而有力的悲觀論調尚未考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和教育改革創新的可能性,難免有言過其實之嫌,但這敦促我們更批判地審視人類對人工智能的依賴是否會從根本上削弱人在認知和決策上的主導地位


      □  陸海天 黎若禧 韓斯睿

      2022年11月,AI聊天機器人ChatGPT橫空出世,被定位為在巨大的文本語料庫基礎上進行預訓練的“大型語言模型”。它在信息整合、對話、自然語言處理和自動學習生成上表現出了驚人的能力。ChatGPT全稱為“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意為“生成式預訓練變換模型”,即利用現有文本、音頻文件或圖像創建新內容、搭建神經網絡并訓練機器翻譯模型的技術。

      ChatGPT的異軍突起讓部分人患上“失業恐懼癥”或“替代焦慮癥”。與此同時,ChatGPT的誕生也在教育界掀起狂瀾,國內外已有多所高校禁止學生在學術測試中使用ChatGPT,亦有多家科學期刊將ChatGPT列入“合著者”禁令,表明了謹慎的態度。

      在人工智能“軍備賽”中,ChatGPT因其擺脫了聊天機器人“非人化”特質脫穎而出,其生成的對話具有擬人化的風格,能夠更快速、高效、人性化地提供語言文本服務。在使用過程中,許多用戶表示,ChatGPT能夠揣測說話人的意圖并準確理解上下文語境,其強大的深度學習能力源于各種主題和知識領域的龐大數據庫,通過不斷地學習歷史文本數據,以足夠大的量變引起了質變,從而產生人們所說的“創造性”或“創新能力”。

      有人擔心新技術會妨礙考試公平性和有效性

      上線寥寥數月,ChatGPT月活用戶數量破億,它在多個領域中表現出了非常強大的功能。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在ChatGPT多次輸入同一個問題,用戶能夠得到不盡相同的答案。正因如此,許多人擔心新技術將會為學生作弊或抄襲提供便利,妨礙考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學者蒂芙尼·龔(音譯)評估了ChatGPT在美國醫學執照考試(USMLE)中的表現,通過模型訓練和提示調整,發現ChatGPT的準確率能夠超過60%。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法學院學者蔡宗衡同樣評估了ChatGPT在4場真實法學考試中生成的答案,發現ChatGPT的平均成績達到了得C+評級學生的水平,即較低但及格的成績。然而,根據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計算機系學者薩杰德·賈利勒的研究結果,在一個較為普遍的軟件測試課程考試中,ChatGPT的整體正確回答率只達到了37.5%。研究者從而提出:學生仍需要利用他們對課程概念的理解來篩選和改進人工智能給出的答案。

      以上差異的出現可能是由于課程或考試問題本身性質的差異,或者是因為ChatGPT的機器訓練內容部分與以上醫學和法學考試內容重疊。由于ChatGPT仍在更新換代,其功能和影響的全貌我們尚不可知。

      此外,1月18日,權威學術雜志《自然》新聞部發文稱,至少有四篇論文或預印本將人工智能工具列為了合著者。其中,香港人工智能驅動藥物研發公司Insilico Medicine的首席執行官亞歷克斯·扎沃龍科夫聲稱,他的公司已經發表了80多篇由生成式AI工具生成的論文。

      亞歷克斯·扎沃龍科夫認為,ChatGPT寫的文章比前幾代生成式AI工具要好得多。但他同時表示,ChatGPT目前的能力有限,無法發表比他本人的產出更具技術性的內容。相應的出版商和預印本服務器均認為,ChatGPT等AI工具不符合列入研究作者的標準,因為它們無法對所生成的科學論文的內容和完整性負責。

      檢測使用AI作弊的工具尚未完善

      隨著人們討論的白熱化,在1月31日,推出ChatGPT的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又推出了一套名為“AI Text Classifier”的工具,能夠幫助用戶分辨文章是否由AI生成,但不少人指出這套工具的功能有限,無法審核非英文內容。另外,用戶必須要最少輸入1000個子元(即約150字至250字),否則,根據官方給出的回答,產出結果將有可能會“極其不可靠(very unreliable)”。根據用戶內容給出的結果準確度被簡單地劃分為“極不像(Very unlikely to be AI-generated)、不像(Unlikely to be AI-generated)、不清楚(Unclear if it is AI written)、很有可能是AI生成的(Possibly AI-generated)、有可能是AI生成的(Likely AI-generated)”,分別對應著不同的閾值。此外,為了避開作弊檢測器的判斷,用戶可以輕松地編輯AI生成的文本,讓文本看起來更加“自然”。

      由此可見,對應能夠檢測使用AI作弊的工具尚未完善,更何況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系統努力應對和部署也需要時間。美國《紐約時報》的記者凱文·羅斯在走訪紐約部分公立學校后表示,ChatGPT讓許多教育工作者陷入了恐慌,學生們將人工智能生成的論文和習題集當作自己的,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爭先恐后地想要抓住使用該工具作弊的學生,他們擔心ChatGPT會嚴重破壞他們的教學計劃,因此,部分教師對AI監測工具寄予了厚望。

      而在ChatGPT引發轟動后,微軟立即宣布將全線整合ChatGPT,由于ChatGPT目前的數據只更新至2021年,微軟宣布還將會整合ChatGPT升級版與旗下搜索引擎Bing,此舉一下推高了OpenAI的估值。隨后,谷歌宣布將在未來幾周推出競品“Bard”,聲稱該產品兼具文本生成功能和谷歌的即時搜索引擎功能;百度發文宣布將在3月完成內測并推出中國版ChatGPT……人工智能正在不斷更新換代,而在教育活動中與之相對應的能夠解決學術倫理的工具尚未有成效。

      盡管這項技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若將其“超能力”無差別地應用到教育活動,學生依賴AI工具完成作業或線上考試,長此以往或許會對學生的學術水平、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培養造成影響。在教育領域中,使用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語言模型蘊含著大量的倫理問題,其中又以學術倫理及其理性規約最為緊迫。正如康奈爾大學學者欒凌菲、林溪、李文標(均為音譯)在文章中寫到,ChatGPT必定會成為各種既定領域轉型的催化劑,人工智能將會帶來人類學習模式的演變,傳統的教育形式和技術亟需改革。

      在未來,隨著ChatGPT等一系列AI工具的逐步普及,這些工具很有可能成為學生投機和作弊完成作業的幫兇,而這揭露的是傳統教育或傳統“應試”教育的最大漏洞,傳統的工業化教育模式和“填鴨式”或“灌輸式”知識積累教育勢必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這給我們當下的教育敲響了警鐘。最后,我們還是無法避免一個問題:教育注重的是知識積累、知識學習的結果,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如今,帶有知識灌輸性質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戰,教育界亟需不斷回顧教育育人之本意,思考教育模式的創新,否則,人類的教育將會淪為人工智能肆意嘲諷投機的對象。

      人類應避免掉入“依賴陷阱”

      在人工智能時代,隨著計算機科學越來越深入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的緊張關系越發突出?!都~約時報》高級科技記者約翰·馬爾科夫曾在其著作《人工智能簡史》中提出一個悖論:“擴展人類智力的技術同樣可以取代人類?!痹谌祟惻c機器之間的主從關系動態中,不少人深感憂慮,擔心其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這體現的是對人類主體性受動搖的恐懼。

      然而,正如美國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卡爾在其著作《玻璃籠子》中發出的警告:自動化在分擔我們工作的同時,也在弱化我們的才能,我們正在因為失去使用某項技能的需求而失去該項技能,自動化偷走了我們的生活,限制了我們的視野。

      隨后,他又在《華爾街日報》發布短評,告誡人們:“如果我們過度依賴自動化,讓自己的技能衰退,我們自身的能力和彈性就會下降,更加屈從于機器。如此,我們創造的是一個更適合機器人,而不是更適合人類自己的世界?!?/p>

      這與一名美國高中教師所寫的文章形成了呼應。她在文章中寫到:“ChatGPT的出現標志著寫作任務的結束,這是一個衡量智力的指標,是一種可傳授的技能?!彪m然這類看似短而有力的悲觀論調尚未考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和教育改革創新的可能性,難免有言過其實之嫌,但這敦促我們更批判地審視人類對人工智能的依賴是否會從根本上削弱人在認知和決策上的主導地位。

      的確,在這個要求人類學會與人工智能并存的時代,我們要有逐漸清醒的認知,謹防掉入“依賴陷阱”。與此同時,教育需要在維護科研倫理和學術規范的同時,不斷更新對人類主體性的定義,不斷審視時代的需求和人才培養的需求。未來,教育所要培育的是服務于未來、能夠靈活運用數字技能、具有數字素養的創新型人才,AI導向的應該是一個人類能夠自適應的、與機器共存的世界。

      有學校表示會擁抱人工智能工具

      目前,香港已有兩所大學接受了ChatGPT工具的使用,香港科技大學允許其教職員工在短期內靈活使用該工具,而到了第二學期則可以選擇不同程度允許或限制該工具的使用。香港科技大學在一封致員工的電子郵件中表示:“我們一致認為,我們在香港科技大學應該長期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并認識到其改變研究和教育的潛力?!?/p>

      這所大學還特別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旨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能夠生成內容或者圖形文字或者其他載體信息的AI模型。ChatGPT是其中的一種語言模型的應用)的實施戰略。

      香港中文大學則宣布學生在使用該工具完成作業之前需要獲得導師的許可,且該大學聲稱已經發布了在教學、學習和學術評估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指南。

      在美國等地亦有不少學校表示將會擁抱人工智能工具。目前,ChatGPT的支持者認為,這一類的聊天機器人可以幫助學生集思廣益,評估論文稿件的質量,識別語法和語詞錯誤,同時提出改進建議。傳統的學術要求和規則同樣適合未來在人工智能輔助下的教學和學術實踐,只要學生完全承認使用人工智能的用途,則其用途不會構成剽竊。同樣,只要作者在致謝或方法部份描述其使用方式,則不需要禁止其使用。

      或許,高等教育界應該對ChatGPT的使用采取更自由的態度,除了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審查作弊以外,教師們可以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開發新的一套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分,在學生保證邏輯無誤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展示出個人創造力或洞察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性以及正確獲取信息的能力、跨學科整合能力、跳出框架思考的能力。

      人工智能的進步實現了萬物互聯,在一定程度上擊破了不同領域之間的信息壁壘,整合、調度了各種資源,在未來或許能夠更好地實現跨學科的知識和科研產出。此間,其發展必會對各領域人才培養和知識體系造成沖擊。最終,掌控人機主從關系,還是要寄希望于教育根本的改革。

      責編:肖莎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jsy247.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视频,一本大道道高清视频在线观看,一本大道高清视频中文字幕&
      <nav id="gk76f"><video id="gk76f"><progress id="gk76f"></progress></video></nav>

      <object id="gk76f"><nobr id="gk76f"></nobr></object>

      <object id="gk76f"></object>

      <th id="gk76f"></th>
      <big id="gk76f"><em id="gk76f"></em></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