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gk76f"><video id="gk76f"><progress id="gk76f"></progress></video></nav>

<object id="gk76f"><nobr id="gk76f"></nobr></object>

<object id="gk76f"></object>

<th id="gk76f"></th>
    <big id="gk76f"><em id="gk76f"></em></big>

      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文學副刊

      尋子12年

      專訪電影《親愛的》原型之一杜小華

      2023-02-22 22:34: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電影《親愛的》海報。

      電影《親愛的》原型之一杜小華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

      □  《法治周末》記者 宋媛媛

      □  賀斌

      他來找我

      只是一滴血的距離

      而我找他

      是960萬平方公里的問題

                                             ——杜小華

      2014年上映的、由陳可辛執導的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根據彭高峰、吳麗萍、孫海洋和杜小華4位真實人物的尋親經歷改編。

      在該電影上映前3年,彭高峰于2011年2月6日找到了失散兩年多的兒子彭文樂。

      電影上映3年后,吳麗萍苦尋24年后,找到了自己的親弟弟。

      電影上映7年后,孫海洋通過公安部開展的“團圓行動”,終于在苦尋14年后父子重逢。

      4位電影原型中,杜小華是迄今為止唯一尋親未果的。

      杜小華,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懷玉鄉白泥村人。2005年4月16日,杜小華的兒子杜后琪出生,乳名“米奇”。2008年,杜小華帶著妻兒在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獨龍貴村玉峰木器廠打工。2011年3月6日晚,年僅6歲的杜后琪在廠門前失蹤。

      兒子的失蹤猶如晴天霹靂,從那天起,杜小華開啟了絕望與希望交織的漫漫尋子路。在一路的尋子過程中,除了找自己的孩子,杜小華也盡力幫助其他尋子家庭尋找親人,僅2022年就幫助其他家庭找回了近20個孩子。

      在眾多的現場認親會上,杜小華見證了一對對尋親家庭的“喜極而泣”。2021年12月,尋子“難友”孫海洋與孩子重逢。杜小華激動得一夜都沒有睡著,一大清早就買了8瓶紅牛,一路開車到了孫海洋家里。

      每次看到尋親同伴喜獲團圓,杜小華都忍不住淚水直淌,淚水中包含著自責,他后悔當年未看管好孩子。

      近日,《法治周末》記者專訪了杜小華。

      《法治周末》:當年孩子丟失時大概是什么情況?

      杜小華:在小米奇丟失之前的一個星期,也就是2011年的2月28日中午,我和米奇媽媽無意間看了東方衛視的《幸福魔方》節目,那期節目講述的是李靜芝尋找兒子毛寅的經過。

      那天我們很有感觸,但是并沒有太往心里去,覺得只是一個故事而已,當時根本想象不到,厄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2011年3月6日,米奇從西苑廠區回東苑廠區,兩地相隔僅僅七八米,孩子竟然離奇失蹤。那天還是農歷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

      警察到現場后,排除了孩子被車撞、被車帶走的可能。我們找了一宿,該找的地方都找了,鄰居、村干部也加入到了尋找小米奇的隊伍中,村干部還掀開井蓋,下到深井里去找。但是,小米奇仍然不見蹤跡。米奇媽媽身體扛不住,整個人就癱在床上。

      幾天后,一個陌生人發消息給我說,孩子在他那里,讓我趕緊打5000塊錢,還不讓我報警。后來才發現,這個人是賭博輸光了錢,看到我的尋子信息,想從中撈點錢。這個情節也被拍到了電影《親愛的》里。

      《法治周末》:尋子12年來,有哪些難忘的經歷和遭遇的危險?

      杜小華:這12年來,除了西藏和港澳臺,國內其他的地方我幾乎都去過。無論是哪里,只要有線索,我都會去找。

      我在尋找孩子的過程當中,也結識了不少尋子家長。他們之中有不少家庭因為孩子被拐夫妻互相埋怨,最終導致家庭分崩離析的。還有的家長在尋子的過程中,承受不住精神打擊患上抑郁癥。還有的家長在尋親過程中罹患癌癥去世。

      例如,我們后來認識的楊素慧大姐,尋找兒子近26年,于2017年因肺癌去世。她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但每一場尋子活動她都不缺席,我們心疼大姐,勸她在家養病,但她還是執意要跟著,說“不跟著你們,我也是一樣是要死的。我活不了太長時間了,但是沒找到兒子,不甘心啊”。

      宋彥志的爸爸也是因為孩子被拐,在尋找宋彥志的第15年,由于經受不住長期的精神打擊,在大年初三從樓上跳了下來……

      在這方面我算是幸運的,在愛人的支持下,我在尋找小米奇的同時,也會幫助其他人找孩子,實在是不愿意看到任何一個“難友”倒下。

      《法治周末》:在你的協助下,這十幾年來,大概有多少失蹤的孩子被找到?

      杜小華:我們都是“難友”,對我來說并非是誰幫助了誰,只能說是在尋找自己孩子的過程中,協助警方解救了這些孩子而已。

      如果說單純提供給警方的線索,我這算下來有好幾千條,甚至近萬條。如果說DNA比對成功,并且找到親生父母的,僅去年就有20多個成功案例。

      我記憶較為深刻的是我們進村解救孩子的那次,非常危險。我和當時同樣在尋子的孫海洋等家長在村里找到了被拐的孩子,家長正要抱著孩子往外走的時候,當地村民聞訊而來搶孩子,反倒是把我們當成了人販子。這一幕驚險的親身經歷,也在電影《親愛的》里呈現出來了。

      當時,那對父母一邊哭著,一邊不顧一切地抱著孩子往車里跑,后面的村民洶涌而來。我當時想,如果這次孩子救不出來,被轉移后,可能就永遠見不到了。孫海洋和我一前一后,用木棍攔截村民。由于我比較靠近村民,在沖突中,村民用鎬頭朝我背上劈了下來……后來被送到醫院搶救,大夫告訴我,只差五毫米,我的腎就被砍破了。

      《法治周末》:在尋親過程中,政府部門給你們提供了哪些幫助?

      杜小華:之前,我們找孩子都是一個人單打獨斗,后來有了更多尋親者聚在一起,又有了志愿者的加入,力量是壯大了些。但是,有了線索后,尋親父母多數要自行進村尋找。其間要把情況報給當地派出所、村鎮領導等,又要進行DNA比對,中間環節較多,容易走漏風聲,不僅很難尋親成功,還要面臨很大風險。

      2021年,公安部組織開展了“團圓行動”,開發了專門的打拐系統,能夠及時比對DNA數據,盡快得出結果。這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尋親的成功率,減少了自己尋找的風險。

      另外,我們在尋親的過程中發現,打拐需要各部門聯動。因為拐賣兒童的鏈條,不僅僅只是人販子和買家,這中間還涉及到重要一環,就是戶籍管理。

      拐賣來的孩子都需要上戶口,買來的孩子上不了戶口,買孩子的意義也就大打折扣。

      《法治周末》:你看到了法律在打拐方面的哪些變化?

      杜小華:我認為拐賣兒童,就是超越謀殺的罪惡。

      另一方面,買家也逃不開罪責,幾乎所有的買家都會給買來的孩子洗腦,說他們的親生父母不要他們了。

      有時候,我一聽到有人說買家是養父母,就非常生氣。因為我認為,在本質上,所謂的養父母就是在犯罪。

      如果親生父母和養父母之間是你情我愿的送養,或者親生父母沒有能力撫養孩子而將孩子遺棄后養父母領養了孩子,再或者養父母到福利院去領養孩子,這才是對孩子有再造之恩。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媒體的不斷關注,再加上以我們的真實事件改編的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和《失孤》播出之后,2015年8月,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條規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買家入刑,對我們尋親家庭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法治周末》:你想對米奇說點什么?

      杜小華:在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里,想憑一己之力、一次機會就找到孩子,無異于中大獎,太難了。

      我多么希望,小米奇也能感覺到我在找他,希望他快一點來找我,因為他找我只是一滴血的距離,而我找他,那真的就是960萬平方公里的問題了。

      說實在話,我們一群尋子家長,每個人都希望孩子能被找回來。雖然有時候找回來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我也會為他們開心,為他們激動、為他們興奮。

      但是,當冷靜下來的時候,心里也會想,我付出的努力不比別人少,為什么我找孩子這么難,那種落寞、煎熬,又席卷全身心。

      每一次社會層面大的行動,例如前年的“團圓行動”,都能讓我看到很大希望,因為期間好多被拐的孩子都找到了,我就想著,千萬不能消沉,再努力一把,興許小米奇就會找到。

      ■記者手記:

      在采訪中《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到,電影《親愛的》里展示的只是杜小華尋子經歷的小部分片段。

      十幾年來,杜小華為了尋找兒子,哪里有線索就立即前往,工作沒法繼續,收入就沒有了,餓了就胡亂吃點,困了就蜷縮在街角睡覺。被騙、被威脅、面臨險境、風餐露宿、一次次的希望變失望……這幾乎成了杜小華的日常。

      即便如此,一個父親對兒子全部的愛和思念,化成了沒日沒夜地、近乎偏執的尋找。

      采訪過程中,在講述他們這群“難友”尋親經歷時,杜小華目光堅定、決絕,可一到回憶起小米奇的時候,他的眼神即陷入哀傷、渴求、空洞和絕望……

      “我就是死了,也會讓家人繼續找小米奇?!倍判∪A的這句既絕望又無比堅定的話,成了他的尋兒誓言。

      在采訪的最后,杜小華在《法治周末》的采訪錄制現場,朗誦了其為本次采訪創作的一首詩《當孩子成為商品》,借此表達心聲。

      責編:肖莎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jsy247.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视频,一本大道道高清视频在线观看,一本大道高清视频中文字幕&
      <nav id="gk76f"><video id="gk76f"><progress id="gk76f"></progress></video></nav>

      <object id="gk76f"><nobr id="gk76f"></nobr></object>

      <object id="gk76f"></object>

      <th id="gk76f"></th>
      <big id="gk76f"><em id="gk76f"></em></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