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摩西》:“懸疑就是未知”
2023-02-22 22:21: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縱使在疑案發生之后,劇中也沒有明確、突出的探案邏輯,案件的發生與偵查都被揉碎、放進生活里,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似乎案件總是偶然發生,作案人也是突然暴露。至于探案過程,則分解或湮沒于不同人的回憶里,懸念感和緊張感亦隨之溶解在國企改制、生活變遷、改革推進、人物聚合中
□ 李佳
縱使處女作《八月》斬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成為2016年電影圈的最大“黑馬”,對于大多數中國觀眾而言,導演張大磊的名字依然很陌生。他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作品也不在熱播、熱映的行列。
2016年,聽到由自己編劇、執導的電影《八月》獲得金馬獎提名時,張大磊正在吃飯,差點從飯桌旁跳起來。而當他真的來到頒獎現場,遇見導演侯孝賢,整個人都是懵的,只小聲地問候了一句“侯導”。
熟悉張大磊的人,常將他的電影拿來跟侯孝賢的比:“侯氏影像”的詩意、雋永和時光感,在大陸有眾多擁躉,卻鮮有人做得到,而張大磊不僅做到了,更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影像同樣具有時光的深遠宏美,但剔除了侯氏的悲憫,多了幾分“空”,還有命運的無常和有定。
與侯孝賢一樣,張大磊的影像世界,也是需要靜心慢品的。在“火藥味”十足的“春節檔”,由他執導的網劇《平原上的摩西》,成為獨特的存在,在愛奇藝平臺“迷霧劇場”獨樹一幟,開創了不溫不火的“另類懸疑”。
對于早已“慢”不下來的當代人而言,要刷這部劇,是需要勇氣的,而要看懂這部劇,還需加上些許靜氣。
“冷”與“熱”的對沖:
一段淡淡的城市鄉愁
網劇《平原上的摩西》,改編自作家雙雪濤的同名中篇小說,這也是雙雪濤的代表作。講述了兩位被命運錯身的兒時玩伴(莊樹、李斐)和他們的父輩在時代變遷中的沉浮。幾起懸案穿插其中,關聯起人物的命運和愛恨情仇。
整部劇給人的感覺,很“冷”。這“冷”,不是體感的溫度,而是時光沉淀、置身事外、內心疏離的那種冷峻,是與別人隔山隔水、仿佛夢境般的清冷,還有一種把所有激烈和情感全部收藏起來的冷靜。
在大量的中景和虛焦鏡頭下,影像有一種虛無感,細節隱于暗處。片中用了多人的視角,而哪一個都不是主體,觀眾會有一種“闖入”的感覺,似乎進入了“異時空”或者回憶之中,什么也抓不住。對于光陰的流逝、人物的命運,觀眾皆愛莫能助,只看著一種“發生”,恍如一場夢境。
張大磊用色是克制的,樹不是特別綠,湖水不是特別藍,夜不是特別黑,墻壁斑斑駁駁,室內是昏黃黃的,室外是灰蒙蒙的……也許6集看完,觀眾依然記不起,這個故事究竟有什么色彩。
張大磊對聲音更加“吝嗇”,劇中幾乎沒用配樂,對白之外的聲音全是自然聲,或者來自生活場景。聽久了,我們恍然察覺,這樣的“吝嗇”著實奢侈:曠野的汽笛聲、田間的促織叫、走街串巷的叫賣聲、街角的卡拉OK、街邊循環播放的老歌……那么多久違的聲音四面八方而來,生活本身原來豐富如斯。
直到此時,我們才想起:劇中出現過很多次“火”,火成了某種意味深長的意象。傅東心初見小斐,女孩點燃了火柴盒,騰起一團火光,傅東心由此覺得她們有緣。有好幾集以火光收尾,被點燃的出租車,路邊燒垃圾的野火……出租車的火光里,有5位被殘忍劫殺的無辜司機,還有一位警察的生命和一個凡人的理性,以及小斐被奪走的右腿。而野火照亮的,是莊德增的孤獨和憂傷。還有,綻放的煙花、取暖的爐火、點燃的香煙……而火的顏色也“冷”,縱然背景在數九寒冬,觀者也很難從中感受到火的溫度。每次看見的,總是悲涼,是眾生皆苦。
然而,火看上去再冷,內核終究是熱的。因為曾經的一次援手,中醫老孫父子對李守廉父女不離不棄;6年過去,刑警趙小東始終忘不了辦案犧牲的隊長蔣不凡;“不良少年”莊樹,因為一位輔警的言語和犧牲,決心成為警察……誰都不曾多說,更沒有宣泄式表達,每個人物都是一團看上去微“冷”的火。
但我們卻怎么也忘不掉:最初的婚宴散席時,皚皚白雪上,新娘傅東心那一襲紅裙;最后曲終人散時,漂在湖心的煙盒上畫的、明艷的、13歲的李斐。
熱鬧與冷清、希望與失望、青春與衰老、生與死……誰能說得清、躲得過呢?人活的,無非是心里的一簇火苗而已。
看《平原上的摩西》,也許什么都沒有點燃,但不知不覺,“冷”與“熱”的對沖已在心底激起無數漩渦,久久不能平靜。漩渦的漣漪,牽動著逝去的時光、陳年的記憶,那些故事無論是否美好,俱已褪去溫度,成為一種淡淡的城市鄉愁。這就是張大磊影像的代入感,走過那個時代的我們,也是劇中人,看時光老去,嘆行色匆匆。
荒謬與注定:
劇情遵循的并非探案邏輯
許多人不喜歡這部網劇,表示“看不懂”。其實,原著也挺晦澀。不知從何時起,現代人越來越喜歡故事。但小說不是故事,電影也不是。
雙雪濤仿威廉???思{《我彌留之際》式的寫法,采取多人物敘事,讓人物自己講述。每個講述者都是主觀的,他們的記憶會變形,被記住的并不一樣。讀這樣的作品本身就很燒腦,需要讀者自己來拼湊和判斷。
從這一點上看,張大磊導演的網劇,是最貼合原著的,縱然他對個別人物的命運、乃至結局作了修改。敘事從幾位主角的視角輪番展開,呈現出風格化、碎片化的特點,虛虛實實,似無章可循,觀眾仿佛走進了人物的記憶迷宮。
觀這樣的劇,十分考驗邏輯性和想象力?;貞浗z絲縷縷,敘事不緊不慢,一共6集的懸疑劇,第一集都快結束了,案件還未發生,這對奔著“懸疑”而來的觀者而言,預期未免會有些落空。
縱使在疑案發生之后,劇中也沒有明確、突出的探案邏輯,案件的發生與偵查都被揉碎、放進生活里,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似乎案件總是偶然發生,作案人也是突然暴露。至于探案過程,則分解或湮沒于不同人的回憶里,懸念感和緊張感亦隨之溶解在國企改制、生活變遷、改革推進、人物聚合中。
比起破解疑案,劇中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乃至個人與時代碰撞的不安和無奈、消逝和惆悵,更加牽動人心。
若能靜下心看完,會發現6集的劇情是一個完整“宇宙”,其所遵循的并非探案邏輯,而是命運“邏輯”。
碎片化的敘事,是對命運荒誕的呈現。在極端惡劣的搶劫殺人背后,并無仇恨,亦無非如此不可的理由。與此相比,李家父女和刑警蔣不凡的悲劇,更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但命運看似無常,實則有定;許多人的悲劇,從一開始便已經注定。劇中,傅東心和李斐是一對“互文”,這兩位喜愛火的女性,內心都向往剎那芳華,命運亦如此般轉瞬成灰。東心放不下20年前的家族屈辱,乃至在得知真情后,對丈夫恨了一生,對兒子也有意疏離。她將自己埋于書本中,孤獨地尋找著摩西的平原,也即救贖。終其一生,她沒有幸福。小斐愛火,承諾在平安夜給莊樹點燃盛大的“圣誕樹”。正是那瓶汽油,導致了她和父親的終身悲劇。
細心的觀者會發現,故事結尾處的湖,也是故事開始時的湖。命運如同一個循環,兜兜轉轉,終究回到原處。只是一輪循環之后,所有人和事都不同了。光陰飛逝,命運無常,人還在湖心飄蕩,那種不安和無力感,讓人不寒而栗。恰如張大磊導演所說:“懸疑就是未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