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重要的是講中國好故事,增強文化味
2020-09-10 09:00: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編者按:
自2013年國務院提出要推動研學旅行的發展,到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文件將研學旅行納入國家教育教學計劃,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
為了設立專門專業的學科,彌補研學旅行專業指導老師人才缺口,2019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設置管理辦法》,在相關學校和行業提交增補專業建議的基礎上,新增“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并于2020年起執行。
依托國家政策保障之下,研學旅行迅速發展。根據《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1.26萬所,招生3507.89萬人,在校生1.54億人,估算目前研學市場規模在年均300億人至500億人之間。
不過,盡管市場迅速擴張,未來前景可觀,但我國研學旅行仍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問題亟待攻破。2020年,一場疫情的襲來,旅游院校將如何開展研學旅行?今年招生是否受到影響?作為環境敏感型的新業態又將發生哪些轉變?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杜蘭曉。
法治周末記者 于偉力
2019年2月,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以蕭山校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為主體,成功申報成為浙江省首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同年,學院向教育部提交申請,增補高職高專旅游大類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培養在旅行社、相關旅行景區(點)、文博場館、公共文化場館、研學旅行營地(基地)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研學旅行運營、設計、咨詢、營銷、方案實施等工作的研學旅行專業人才。該專業將于2020年9月迎來首批新生。
作為一門新增補的專業在2020年招生中的情況如何?研學旅行發展現狀如何?等等。就上述問題,法治周末記者專訪了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杜蘭曉。
“研”就是講中國好故事,增強文化味
法治周末:今年疫情對院校開展研學旅行造成了哪些影響?
杜蘭曉:研學旅行更多的在于頂層設計,影響更多的是我們學院的老師走出去、請進來。在我看來,一方面疫情讓我們看到的負面影響,反而可以倒逼研學旅行業態更加有韌性,提升內涵;另一方面在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會讓我們有更多冷靜的思考和積淀,研學旅行這個“研”如何才能真正靜下心來做好,我認為“研”就是講中國好故事,增強文化味。
法治周末:對于研學旅行在線上開展的這種轉變形式你怎么看?
杜蘭曉:研學旅行重要的是“行”,線上開展相關工作固然也有。但我始終堅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如果不是用腳去站穩,體驗感會截然不同。
法治周末:在今年招生中,對于研學旅行這一門新增補的專業,學生的積極性如何?
杜蘭曉:研學旅行專業特殊在于,它既有教育的屬性又有旅游的屬性,事實上現在很多地方都是兩張皮,缺一不可。而我們學院要求這個專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只有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遠遠不夠,還要“研”,有教育的標準。
學生在旅行的過程中切身體驗我們祖國大好河山,增強民族的自豪感,把好故事展現出來,這才是研學旅行的目的。今年,我們學院引進了很多具有教育學、心理學背景的人才,把我們已有的導游專業及豐富的旅游管理經驗的老師綜合、交叉,培養成交叉性人才。今年我們學院在這個專業的招生過程中,超過了省控線200多分,全校排名前三,學生的積極性非常好,可見專業十分受歡迎。
法治周末:院校開設研學旅行專業及申報成為全省研學旅游基地的初心是什么?
杜蘭曉:研學旅行是一種新業態,我們作為旅游院校的排頭兵要主動去探索,為行業培養人才,引領專業發展。一方面研學旅行是市場、專業、政府所需,我們有擔當和責任去呼應需求;另一方面為了培養高質量人才,我們也愿意為全國研學專業做好鋪路工作。
政策紅利持續增強,消費需求后勁可期
法治周末:你怎么看待未來研學旅行的發展趨勢?
杜蘭曉:主要總結四個發展趨勢:第一,政策紅利持續增強,在《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到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將研學旅行納入教育教學計劃,再到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都為研學旅行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第二,研學旅行消費需求后勁可期,相比歐美國家,雖然我國研學市場起步較晚,但市場需求很旺盛,發展速度也比較快,隨著研學旅行被納入教學計劃,研學旅行逐漸成為剛需,未來3年至5年研學旅行的學校滲透率會迅速提升;
第三,研學旅行在產品課程開發成為發展重點。全國豐富的研學資源,支撐開發多樣化的研學產品。在各地有數量巨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各類研學旅行資源可供深入挖掘,能支撐開發多樣化的研學課程產品,如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等,既能使廣大中小學生增長知識、豐富閱歷,又能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旅游產品的轉型升級。工業科技研學、農業研學、文化研學、拓展研學、勞動教育研學等將精彩紛呈;
第四,研學旅行專業人才培養越來越規范。
法治周末:研學旅行作為新業態,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杜蘭曉:一是師資,培養高質量人才必然需要師資,交叉復合型人才制定的標準是當前迫切需要的;二是如何培養人才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制定教學標準,但國家在制定標準時,務必要考慮研學旅行的教育和旅游雙重屬性,不能兩張皮。
法治周末:業內普遍指出,當前我國對研學旅行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學旅行基地建設上,對基地應該提供哪些研學項目缺少研究,且對基地的建設集中在單個基地建設上,缺乏對多個研學基地進行線路組合研究,更缺乏站在全域旅游的視角來建設全域研學區。你認為,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
杜蘭曉:主要是兩大原因。一是,研學旅行作為新事物,理論研究和細化研究都會相對滯后;二是,研學旅行基本上都是以行政地域為單位來開展,存在一定的地方保護主義。解決的辦法主要還是要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制度和標準保障、成立各級協調組織以及教育部門主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