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00后醒獅女孩們,用4年苦練打破百年偏見
2023-03-08 18:17: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陳蕾
2023年,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與攜程集團共同舉辦的廣州旅游超級目的地年度盛典上,一群00后舞獅女孩們作為廣州舞獅文化代表登上了舞臺,不僅收獲了現場幾百人的喝彩,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長劉瑜梅更是親自為女孩們的獅頭點睛。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長劉瑜梅為獅頭點睛
這一切,和4年前春節在村里拜年因為性別“不吉利”被趕下臺的她們形成了鮮明對比。
2019年的春節,廣州白云區南興莊喜慶熱鬧,苦練了1年的舞獅女孩子們也在那天挨家挨戶舞獅助興,收到的卻村民們的指責和謾罵,因為他們認為女人舞獅拜年會“影響風水和運勢”。
女孩們本想堅持表演,但指責并沒有因為女孩子們出色的舞獅水平而停止,帶隊教練余衛釗和張哲亮無奈,只能臨時讓男子隊替換上場。于是這群憧憬著在春節向家人鄉親們展現苦練成果的女孩子們,就這樣穿著演出服,抱著獅頭,成為了這場熱鬧里最不知所措的“觀眾”。
獅舞(廣東醒獅),流行于廣東省及其周邊地區的傳統舞蹈,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廣東醒獅在明清時期興起于武行,大多由不同的拳法演變出不同的舞獅流派,那時的舞獅更多是武行之間較勁的縮影,是爭斗是江湖,因此也鮮有女子進入。由此產生的性別偏見和舞獅歷史同樣悠久的,女子舞獅不吉利、影響風水、生理期的女性不能摸獅子、獅子點睛時不能有孕婦在場……
2018年年初,廣州市白云區南興莊的6個女孩因為熱愛,加入了本村的南興合興堂醒獅隊。彼時幾乎沒有任何醒獅隊愿意招收女學員,南興合興堂從20世紀80年代成立以來,也從來沒有招收過女學員,這是個會招來同行指責“欺師滅祖”的行為,但當時的兩位教練余衛釗和張哲學亮收了這個6個女孩子,因為他們和她們一樣,都是由衷熱愛醒獅這項運動,想讓它更好更廣的傳承下去。
南興合興堂的兩位教練和女學員們
這個當初的冒險,最終收獲了美好。從2019年開始,這只女子醒獅隊一路拿下白云區青少年醒獅賽金獎、廣州市青少年醒獅賽金獎、廣東省運會少年組冠軍、中華民族“獅王文化杯”獅王爭霸賽單獅、群獅、鼓王三項第一……
如今女子隊也成了合興堂的一面旗幟,這只女子隊也從最初的6人,增長到了現在的20多人,年齡從5歲到19歲不等,占了南興合興堂舞獅隊的大半。
撞破南墻,踩碎偏見
從2019年鄰村表演被趕下臺的那個春節,這群00后女孩們憋下了這份委屈和不甘心,但現實的殘酷不會因為你的委屈和不甘而退讓半分。
舞獅不是一項輕松的運動,舉著6斤重的獅頭,披著厚重的“皮裝”,還要做出騰、挪、閃、撲、回旋、飛等高難度動作,這時候男女之間無法忽視的體能差異開始顯現,這也是醒獅少女撞上的第一堵墻。
練習扛獅頭的吳淑賢(右一)和隊友鄺俊宇(左一)
如今已經是南興合興堂女子隊中最出色獅頭之一的吳淑賢還記得,2018年剛加入合興堂時她僅僅10歲,因為個子小、底子差,一個6斤的獅頭她甚至舉不到一分鐘,更別說舉著獅頭完成動作了。不少行業內的前輩斷言她不是舞獅的這塊料,勸她放棄。
回家后,淑賢把練習的瓶頸告訴媽媽,媽媽就讓她雙手舉著家里的板凳,每天練習半個小時?!耙换丶?,就舉著板凳練,媽媽就盯著我練?!?/p>
除了力量,舞獅經常需要爬上高處表演,吳淑賢的同班同學鐘子瑩也在合興堂醒獅隊,而她最怕的便是爬桿,因為恐高,第一次爬上最高處時,她甚至是邊哭邊爬的。
“第一次爬上去的時候,我就在那里抱著桿子哭?!钡娮蝇摬幌胍驗樽约旱能浫跬下牭挠柧氝M度,所以逼著自己一次次爬桿,然后練習動作。
再后來,爬竿成為了鐘子瑩最喜歡的一項練習,甚至開始享受爬桿帶來的刺激。
那群女孩們沒有聽取那些“良言勸誡”,勇敢地沖向了一堵堵南墻,撞破后發現,好像她們可以做到。
“我們不是天賦型選手,是努力型”
但性別帶來的體能差異始終存在,特別是在完成高難度動作的時候,女孩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很直接,“男生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她們的辦法更直接——加倍訓練。
舞獅表演中,有一個動作叫“坐頭”,這個動作需要獅頭的表演者坐到獅尾表演者的頭上,很考驗獅頭隊員的跳躍能力和獅尾隊員的上肢力量,以及兩人的默契程度,這個力量要求很高的動作,曾經也是女孩們的瓶頸。
正在練習“坐頭”的吳淑賢和鄺俊宇
這個動作男生可能只需要十多次練習就能熟練掌握,但吳淑賢和在表演中擔任獅尾的鄺俊宇,在一天時間里反復練習了這個動作102次,這個數字教練張哲亮一直記得很清楚。第二天100次、第三天100次……期間摔跤和磕碰時常發生,但女孩們總是休息一會兒后,找到教練要求繼續,直到把這個動作徹底吃透。
教練張哲亮回想起來時笑言,很多時候,她們總是一邊哭一邊堅持訓練。有些隊員甚至哭完之后跑回來說:“師兄,我們要繼續練?!?/p>
吳淑賢曾表示,“我有時候會氣餒,會懷疑自己為什么練了這么久也沒成功?!钡@種想法總是一閃而過,取而代之的還是女孩們不服輸的心氣。
在這群女孩子們看來,超過男生數倍的訓練量僅僅只是拉平了差距,而她們想要做的更好。
于是,每次訓練時,女孩們都會用手機拍攝視頻,在訓練后一幀一幀“摳”動作細節,在把動作做出來的基礎上,她們想要把每個動作都打磨到完美。有時,訓練結束后看視頻糾正動作的過程甚至會持續到凌晨。
無論是吳淑賢還是鐘子瑩,她們都不是天賦型選手,在正式登臺,甚至后來成為全省第一的過程中,支撐她們走下去的始終都是最初的熱愛,以及心里的那份不服輸。
從被趕下臺到被歡呼返場
從第一次拿獎開始,好像激活了這群女孩們的野心,如今祠堂柜里的獎杯,大多是她們帶回去的。
在2020年7月,這是合興堂女子隊第一次正式外出參加比賽,那是當時廣州市白云區的區級比賽,作為整場唯一的一支女子隊,張哲亮和余衛釗做好了心理準備,讓女孩們抱著盡力而為的心態,展現出訓練成果就好。
于是,在舞臺中央,女孩們奉獻了一出《桃園結義》,女孩們的身影在黃、紅、黑三只獅子的“皮具”下,生動演繹了結義、飲酒、醉獅、起舞…… 一舞結束,臺下掌聲雷動,女孩們順利拿下了金獎。
這是她們的第一個冠軍,回村后村里舉辦了一個慶祝晚會,那天晚上,女孩們興奮的正式為家人鄉親們表演了舞獅,表演現場瞬間聚集了幾百人圍觀,甚至吸引了鄰村的村民一起來湊熱鬧。
原計劃7點開始9點結束的晚會,在村民們熱情的掌聲和歡呼聲下,一直持續到了深夜12點。女孩們也似乎不會累一樣,不停返場,似乎要把這些年的委屈和不服輸統統在這天晚上,用舞獅發泄出來。
那天晚上,有人拍下女孩們表演的視頻,放上視頻平臺,收獲了超過11萬點贊。從那天開始,女孩子們有了更大的野心。
之后,她們作為白云區代表隊,參加了廣州市的舞獅比賽,還是一樣的劇本,作為同組中的唯一一支女子隊伍,賽前同樣不被同行看好,但南興合興堂女子醒獅隊再次拿下了廣州市的冠軍。
再之后,她們又代表廣州市參加了省運會,以絕對優勢拿下了全省冠軍,甚至征服了同組別其他隊伍的隊員和教練。
女孩子們的事跡也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采訪和新聞報道蜂擁而至,她們參加了河南衛視小年夜晚會,和珀萊雅拍攝了宣傳廣告…… 似乎一切都在變好。
但這些關注是因為女孩子們拿下了第一,這些認可和贊許大多來自行業外。在行業內,還是會有醒獅前輩表示,雖然這些女孩子們真的很棒,但他還是不會收女學員;還是會有商演的主辦方以“不吉利”為由,要求南興合興堂更換男生表演舞獅。
張哲亮很清楚,熱鬧是別人的,想要讓醒獅文化真的打破固有的偏見,讓更多真正熱愛醒獅運動的女孩子們能夠進入這個行業,讓醒獅文化更廣的傳承,依靠拿冠軍的熱鬧還不夠。
登上政府春節團拜會
“登上廣州市春節團拜晚會對我們來說意義很大,這是廣州最高級別的晚會,這真正讓很多反對的態度發生了動搖?!睆堈芰琳f。
事情源自2022年底,因為攜程的超級目的地旅游項目“當旅行遇見X”推進到了廣州,這個打造地方旅游品牌的項目聯系上了南興合興堂女子醒獅隊,為醒獅隊的女孩們拍攝了微紀錄片,這部旅行種草的為紀錄片引發了一定的反響,攜程以此為契機聯系上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這也促成了那次2023年春節團拜會的演出。
有了政府層面的關注,南興合興堂收到了市、區、鎮的文旅部門都對合興堂女子醒獅隊進行了扶持和幫助,借助攜程的旅游資源,促成了女孩們參加更多商業演出的機會,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在攜程和廣州文旅局共同籌辦的廣州旅游超級目的地年度盛典的演出中也親自給女孩們的獅頭點睛……所有的這些,都在對外釋放文旅部門對于女子醒獅隊的認可,這讓南興合興堂女子醒獅隊在日常的演出、合作中阻力小了很多。
張哲亮告訴記者,合興堂一直是以一個民間組織的形式運作,招收這些女學員的也都是義務教學,醒獅隊依靠人和鎮南興莊每年提供的經費資助更新道具,過得并不輕松。
兩位教練和這些女孩們都是因為熱愛醒獅文化聚在了一起,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醒獅文化傳承下去,也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和喜歡上醒獅。
和攜程的這次合作讓張哲亮教練有了新的啟發,他了解到,攜程近年來一直在利用自己平臺的用戶資源和數據能力,推動全國各地的鄉村旅游和文化旅游項目發展,幫助那些文化傳承的守護者能夠活的更好。
南興合興堂的“醒獅進校園”在白云實驗六中空港校區
而現在,以合興堂女子醒獅隊為契機,他想要把南興莊打造成為一個宣傳醒獅文化的旅游打卡點;并嘗試和學校合作,開展“醒獅進校園”的活動,讓女子醒獅隊這些女孩們的故事可以讓更多人知道,讓那些同樣熱愛醒獅的女孩子們有機會可以一起傳承這項文化,一點點打破這個行業數百年的性別偏見。
藏在每個中國鄉村里的“醒獅少女”
中國鄉村是個人文寶庫,像合興堂女子醒獅隊這樣的故事會有更多,我們能夠做些什么?
因為國土廣闊和多樣地貌形成農耕帶,中國的鄉村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人文寶庫,但很多時候,這些非遺文化和人文傳統很難傳播出去,或因為經濟壓力或受困于傳統偏見,那些文化的傳承者大多活的窘迫,有心無力,這讓很多傳統文化正在銷聲匿跡。
但值得高興的是,隨著國民旅游需求層次的深化,中國人的旅游偏好趨勢也在發生改變。我們更容易被文化吸引,我們更想去關注沉淀了許久的人文價值,我們更想去遇見更真實的城市與人群。旅游,正是這樣一種人類最大且最重要的精神需求。
認識到這一點的旅游行業從業者們,也正在變得更加投入。這對于從旅游出發,幫助宣傳和保護各地文化傳統有著很大意義。這個行業,也在徹底關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讓這些文化的傳承人能夠長久被關注,能夠體面的活下去。
廣州和攜程的嘗試是一個不錯的啟發,通過挖掘地方的人文資源,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在滿足目前中國人日益增長的人文旅游需求的同時,讓那些文化的傳承者們能夠有更大的舞臺和更體面的生活,因為她們和他們配得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