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青少年網絡沉迷,父母和家庭教育是核心環節
2023-03-08 09:46: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謝天
青少年網絡沉迷一直是這幾年社會輿論的熱點問題。青少年網絡沉迷(或網絡成癮)指的是青少年過分迷戀網絡,無法自拔,以致影響到現實生活,造成睡眠障礙、厭學、人際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相關部門已經發布了《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等法規,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還設立了“網絡保護”專章。各大網絡平臺也從平臺責任角度出發,不斷完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盡管如此,青少年網絡依賴問題依然不絕于耳,培養青少年網絡素養的呼聲也屢見報端。那么,問題出在哪呢?
先讓我們來看兩組調研數據。
第一組數據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該中心每年調研幾十萬名青少年。在其中,他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親子關系每提高10%,孩子網絡成癮問題就降低7%~8%。
第二組數據來自去年7月份發布的《青少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2022)》。該調查報告發現,青少年家庭氛圍越好,與父母討論網絡內容的頻率越高,與父母親密程度越高,青少年的網絡素養越高。反之,父母干預上網的頻率越高、越為簡單粗暴,青少年網絡素養水平就越低。
從上面兩組調研數據可以看到,父母和家庭在防范青少年網絡沉迷和培養青少年網絡素養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對于青少年網絡沉迷問題,除了國家立法、平臺限制這些已有的解決辦法外,還要考慮父母和家庭扮演的角色,積極發揮父母的積極作用。
建立關系,營造環境
良好的親子關系與溫馨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成癮行為的背后,是孤獨感。成癮行為有可能是緩解孤獨感的代償品。父母有責任塑造溫馨的家庭環境,讓家成為青少年溫暖的港灣。當青少年對父母和家庭有充分的情感依戀時,關系需要得到了良好地滿足,自然不會將大量時間精力寄托在網絡中,沉迷于游戲里。
做出榜樣,以身施教
父母對孩子的教導,身教比言傳更重要。然而,很多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看到父母在一刻不停地刷手機,這讓他們很早就在心里埋下了“手機肯定很好玩兒”的種子?!罢讼日骸?,父母要讓孩子放下手機,自己首先就要把手機放下。在批評孩子總是上網,不務正業的時候,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就是個手機不離手的低頭族?如果連自己都整天沉迷于網絡,又怎么能做好榜樣,教育孩子呢?如果父母覺得讀書比刷短視頻更有益身心,那父母自己就要先把書讀起來。孩子看到父母喜歡什么,也自然會去追隨和模仿什么。
端正認識,當好教練
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老師。有的父母視互聯網為洪水猛獸,殊不知互聯網使用技能已經成為任何一個想要融入現代社會的人所必須掌握的工具?,F代社會的人要會用互聯網,就好像遠古部落的人要學會怎樣使用長矛一樣。家長要認識到,現代人接觸互聯網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不為互聯網所困,不在網絡中沉迷,就是青少年所要學習的有關互聯網的第一課。家長要做好孩子的網絡防沉迷教練,幫助孩子制定好上網計劃,合理安排時間,逐步提升孩子的自控力。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將互聯網產品一刀切,簡單地將使用時長與沉迷畫等號,要注意使用的媒介產品屬性。如游戲類軟件以消遣為主,要注意其純娛樂屬性,有節制地使用;電子書、短視頻、音樂類軟件則是趣味性偏多。
主動出擊,善用網絡
在孩子能夠合理安排上網時間,不再受困于互聯網之后,家長就可以把教育目標從如何防止沉迷進一步提升到如何善用互聯網。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探索、鑒別和篩選內容,讓青少年知道,哪些信息利于自己成長,哪些信息不利于自己成長,從而學會善用互聯網。比如,科普短視頻可以幫助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萬千世界,還能生動地把枯燥的學科知識展現出來,寓教于樂。在抖音平臺上,汪品先院士分享的海洋奧妙與同濟大學吳於人教授講解的物理學知識就是這樣的科普佳作。只有實現了從防范到善用的轉變,互聯網才能真正成為青少年手中探索世界的新工具!
不斷反思,更新理念
父母如何防止青少年網絡沉迷,培養青少年素養,看起來是一個父母如何“管好”孩子的問題,但背后隱藏的深層次問題,則是父母如何看待青少年自主性的問題。父母是要為孩子樹立一道道柵欄,防范他們受到任何傷害和不良影響呢?還是要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呢?如果父母想到孩子不可能永遠處于自己的保護傘下,總有一天要與自己分離,那他們還會常常把“你什么都不要管,只要學習好就行了!”掛在嘴邊嗎?他們會不會開始與孩子們一起探索這個世界,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這個問題,就留給每位父母思考吧!
(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心理科普創作專門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