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法官熱議短視頻合理使用及平臺責任
2021-07-19 13:14:00 來源:
法治周末記者 仇飛
責任編輯 王京仔
“產業的不斷發展、業態的不斷推進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法官和實務工作者需要在判斷平臺注意義務和短視頻合理使用時關注、了解產業實際狀況?!苯?,在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律與政策研究院舉辦的短視頻網絡治理問題主題研討會上,來自司法實務屆的一位法官發表了如上觀點。
本次研討會圍繞短視頻行業的版權保護及健康發展、二創短視頻合理使用、平臺責任邊界等議題展開。來自華東政法大學、同濟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多位高校的法學專家和來自北京、上海、杭州、武漢的多位法官們就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研討。
短視頻的法律性質及合法性邊界
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副庭長張書青認為:“哪里有獨創性表達,哪里才有保護。哪里有獨創性表達,哪里就有保護?!敝鳈啾Wo的前提是一種具有獨創性的表達,這也決定了著作權保護的范圍,即只在于作品當中的獨創性表達,其中所包含的事實、思想、公有領域表達等等,都是排除在外的。而獨創性也是著作權法保護的門檻,同時也是著作權侵權判定的標準。
具體到短視頻的合法性判斷而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胡開忠認為,短視頻實際上包括兩類,一類是視聽作品,一類是獨創性較低的音像錄制品。未經短視頻權利人的允許,上傳、復制或者傳播他人享有權利的短視頻,且沒有法定免責事由的,侵權人應當承擔直接侵權責任。故意為侵權行為提供存儲或鏈接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商應當承擔間接侵權責任。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叢立先進一步將短視頻從合法性維度分為四類:“改編他人的作品形成的短視頻和實質性相似地剽竊他人作品的兩類短視頻構成侵權,而對他人作品構成合理使用和借鑒他人作品思想的短視頻則不構成侵權?!?/p>
短視頻合理使用的判斷
與會學者、法官一致認為,短視頻是否構成合理使用需要個案判斷,不能一刀切。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法官王棲鸞認為,使用目的、作品的"質"與"量"、潛在市場利益是在個案當中判斷是否構成合理使用時應當考慮的重要因素,但也要具體案例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葉宇在對二創類短視頻進行類型化區分的基礎上,從合理使用的角度展開了分析。她認為,在合理使用的判斷中,法官有一定自由裁量權,法官的標準主要是根據原告主張權利的作品中被控侵權的視頻使用的片段和數量為基礎來進行個案的評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陳佩佩也提出,我國的司法實踐對合理使用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態度,不一定要拘泥于著作權法規定的12種合理使用行為,通常還會考慮到促進技術創新和商業發展的必要性、作品使用行為的性質和目的、被使用作品的性質、被使用部分的數量和質量、使用對作品在市場和價值的影響等諸多因素,部分短視頻剪輯行為可能構成合理使用。
“通知刪除”規則、“紅旗標準”的適用
近年來,短視頻內容蓬勃發展,與長視頻相比,短視頻的生產、傳播是否存在特殊之處?是否引發了新的著作權法問題?
在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王遷看來,這取決于觀察的角度,如果從短視頻是否構成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視聽作品角度去看,短視頻并沒有引發特殊的法律問題。任何已經錄制的連續畫面,只要達到了獨創性要求,都可以構成著作權法修法之后的視聽作品,視聽作品保護與長度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如果從傳播短視頻角度去觀察,短視頻的傳播和以電影、電視劇為代表的長視頻的傳播相比,確實存在明顯的差異。
區別之一,即短視頻完全可能由業余人士制作,而電影、電視劇必須依靠制作者的投資和組織,由眾多作者和表演者共同參與。 區別之二,在于上傳完整的影視劇或者其中實質性的部分不可能構成合理使用,但不少二創的短視頻是對原視頻的介紹評論,或者用他人的視頻中很短的一部分,存在合理使用的可能,不能對此做一刀切的判斷,必須進行個案認定。上述兩個區別對平臺責任的認定非常關鍵。
對于認定平臺責任的“通知與移除”規則與“紅旗標準”的適用來看,王遷認為:“紅旗標準中,紅旗的顏色必須是鮮艷的,紅色的意義在于一看就知道。而制作完整的影視劇本身就是一面紅旗,任何看到這面紅旗的人都應當知道,匿名用戶將完整的影視劇放到網上傳播是侵權的。而當前,短視頻平臺中作品的傳播情況是非常復雜的,有時候有紅旗,有時候沒有?;蛘哒f,有時候只有粉紅色的,或者淡紅色的,很難讓人確切的知道存在侵權行為。所以要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什么都是紅旗,完全喪失了其存在的價值?!?/p>
他指出,世界范圍內,“通知與移除”規則在大多數國家的立法框架內仍發揮著重要作用,仍然是網絡環境中維系利益平衡的基本機制。對于短視頻侵權問題而言,“通知與移除”規則也仍然應當發揮重要作用。當然,對于目前存在的一些侵權行為和現象,也可以通過司法實踐探索出一些類型化的過錯認定機制,從而實現對侵權的有效遏制。
無獨有偶,同濟大學教授許春明也認為,紅旗標準規則、通知刪除規則這些在視頻領域基于長視頻而確立的規則不應當被教條適用于短視頻領域。短視頻平臺對合理使用的判斷非常困難,如果給予短視頻平臺以過高的注意義務,不僅不公平,同時也不利于產業的發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胡開忠則進一步指出,實踐中已經出現極端案例,比如,有法院提出,網絡平臺應過濾全部侵權短視頻,保證不出現侵權問題?!斑@樣的平臺注意義務太高了,超出了中國國情和現行法律規定”。
短視頻平臺責任的承擔
在短視頻平臺責任的認定問題上,叢立先認為,應當結合個案當中的具體行為,視情況而定,而無法設定一個恒定的、標準化的原則。用戶和短視頻平臺之間的關系,不同于作者與報社、期刊社、出版社的關系,不能按照報社、期刊社、出版社的版權責任來認定平臺的版權責任。如果用戶跟傳播平臺是深度綁定的關系,比如,通過協議獲得分成,可能就構成共同侵權責任。但如果雙方是一種分離式的關系,就要根據紅旗規則等來審慎認定平臺的過錯和責任。
對于平臺的責任承擔問題,王棲鸞進一步指出,任何的服務模式都會有獲利,不能簡單因平臺與用戶存在廣告收入分成、打賞分成等獲利就當然認為平臺要承擔責任,仍應在查明平臺與用戶間的具體關系等事實基礎上予以判斷。如果平臺對用戶的內容提供行為有較強的參與、控制,則可能存在共同侵權的可能;當平臺僅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時,則要區分平臺是否直接基于特定侵權內容而獲利,來判斷平臺過錯以及責任承擔問題。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孫維飛也持類似觀點,他強調,視頻網站的廣告收益,只要不與特定作品相關,就是正常的商業模式,不構成不當得利,也不能據此認定視頻網站對用戶的侵權行為存在過錯。即使廣告收益與特定作品相關,就視頻網站是否對用戶的侵權行為擔責的問題上,也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認定視頻網站的侵權責任。
專家呼吁推動產業共生發展
針對目前長短視頻平臺存在的爭議,許春明指出,短視頻產業現在所出現的版權問題,長視頻產業早期也同樣遭遇。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平衡長視頻權利人跟短視頻制作者和傳播者的利益,呼吁司法要積極化解這種新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沖突,合理適用現有的法律規則,不僅要強化對長視頻的版權保護,也要去引導短視頻的制作傳播者合法制作、合法傳播。
《知識產權》雜志編輯部主任李芬蓮也同樣提出,在網絡環境下,特別是短視頻這種大批量上傳的情況下,以往的集體管理組織的管理和一一獲得授權許可的方式都似乎有些失靈。
專家們普遍建議,長視頻的權利人可以采取開放許可、改進集體管理等方式來充分發揮長視頻的價值,建設多方協同共治的機制,從而實現權利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有效平衡。
北京某法院法官則認為,有些二次創作者可能也有獲得版權授權的意愿,但由于授權渠道不暢、成本較高等原因,難以便捷地拿到授權。她呼吁,在技術和產業帶動創作和傳播端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需同時注重傳統授權方式的數字化轉型,適應網絡時代的新需求,進而構建知識產權保護從創作、確權、授權到傳播的全鏈路健康、暢通的發展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