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聲
2023-03-16 08:24: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一周之聲
就業年齡歧視之所以普遍存在,重要原因是缺乏明確、直接、有效的法律和政策依據,執法和監督部門難以開展有針對性的行動,使用人單位存在年齡歧視行為的違法成本極低。治理就業年齡歧視應以制度建設為基礎,核心是規范勞動用工實踐,將其作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組成部分。
為此,首先,應當在法律層面明確規定“年齡歧視”。其次,勞動法規、規章以及相關政策應當構建針對年齡歧視的規范體系,將現實中存在的各類年齡歧視行為予以類型化,明確規定年齡歧視的表現形式和構成要求,并根據歧視的嚴重程度設置相應的法律責任和規制措施。最后,破解年齡歧視應實現多部門聯動。工會應在維護勞動者“年齡權益”方面發揮更為積極主動的作用,及時發現年齡歧視問題并向用人單位提出改正意見。法院應及時發布年齡歧視典型案例,表明司法裁判立場,明確用人單位違法責任,產生示范效應。
——《工人日報》發表評論談職場中的年齡歧視
目前來看,互聯網“專家隊伍”魚龍混雜,有些人僅靠視頻里的服裝道具騙取大眾信任;有些人缺少專業資質就敢夸夸其談、行醫開藥;還有些人仗著一點專業背景發表個人看法,又被精心包裝成“權威觀點”……某些機構、媒體乃至個人發表“專業意見”的身份和手段“花樣翻新”,難以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面對這種情況,有關部門及平臺不僅要在監管治理上發力,還要主動為短視頻受眾拓展一條獲取權威知識的渠道,對“冒牌專家”展開正面回擊。在具體做法上,平臺可以邀請官方機構、專業權威入駐,或是吸納專業優質內容創作者組建團隊,以平臺力量輔助其短視頻創作推廣。此外,有關部門及平臺還可以積極優化用戶監督舉報渠道、效率、反饋機制,例如將受到較多質疑的短視頻打上“存疑”標簽,充分發動用戶力量,讓虛假性、誤導性內容更難遁形。
——《南方日報》發表評論談偽知識類短視頻泛濫亂象
權益保障不止步,關心關愛無止境。既要優化政策、加強監管,千方百計解決好工時過長、勞動關系不明等問題,更有力地保障快遞小哥的合法權益,也需創新關愛機制和措施,將更多的溫暖送到快遞小哥的心坎上。這方面,不少地方已作出了積極探索。如北京市西城區實行“紅墻先鋒工程”,先后成立了80余個“小哥驛站”“小哥加油站”,并堅持黨建引領,開展“暖蜂促先鋒 服務聚騎心”等系列暖“新”活動,打好關愛快遞小哥的“組合拳”。這些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學習借鑒。
新征程上,各機關部門、工會組織、互聯網平臺、用人單位等各方力量同向發力,進一步加強對包括快遞小哥在內的新業態勞動者的關心關愛和權益保障。做好這些工作,必將煥發勞動者更大的勞動熱情,形成權益保障、關愛溫暖與敬業奉獻的良性互動、“雙向奔赴”,不斷增強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新業態健康成長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凝聚更大力量。
——《北京青年報》發表文章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