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口罩:從“一罩難求”到供過于求
2020-12-31 08:48: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視覺中國
法治周末記者 萬文竹
罩企業注冊量飆升
疫情初期,各大口罩生產商紛紛開足馬力,加班加點趕制口罩,滿足全國乃至全球的市場需求,而新的口罩企業也在今年成批量地注冊成立。
根據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口罩行業發展大數據報告》,截至2020年12月中旬,我國共有口罩相關企業31.1萬家,其中,狀態為在業、存續的共計29.3萬家。
從相關企業單月注冊量變化趨勢來看,2月開始,口罩相關企業注冊量較往年大幅增加,當月注冊量達到4618家,環比增長286.1%。隨后的三四月進入暴增階段,3月,新注冊2.24萬家,環比增長384%,4月更是升至3.84萬家。
疫情持續之下,多地線下藥店的口罩早已銷售一空,而在幾大知名電商平臺搶購口罩,則需要拼手速,經過預約后,才能得到搶購機會。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口罩更是奇貨可居,有的地方不僅賣到了數十元一個的天價,甚至一些地方有錢都買不到。
2月開始,除了原有的口罩企業,很多大企業都跨界加入口罩行業,甚至一些如中國石化、比亞迪、廣汽集團、富士康、格力等制造業巨頭,也一度臨時轉型生產口罩。這些公司的口罩產量很大,如比亞迪日均產量可達到10萬只,很大程度地緩解了當時我國的“口罩荒”。
而到了下半年,隨著疫情的減緩,口罩行業逐漸產能過剩,口罩供過于求,口罩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國內線下口罩市場拼的是品牌和價格,一些山寨口罩廠、中小口罩廠在線下就失去了市場。而線上網店銷售口罩,已然是一片紅海,如今,淘寶上最低的零售價已跌至每片0.5元以下,擊穿了不少口罩廠的成本價。
與此同時,國家對口罩行業的管理更規范和嚴格,一些資質、認證不齊全,生產口罩不合格的廠家被取締,不少轉產企業被迫停產。據企查查統計,從5月起,口罩企業注冊量驟減至1萬多家,隨后注冊量漸趨平緩。
國家出手規范行業發展
口罩行業如火如荼之際,劣質熔噴布、無紡布、簡易口罩機等一時間充斥市場,身價倍增的口罩行業上演了一幕幕魔幻現實主義。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消費者購買口罩的急切心理狂發“口罩財”,從線下藥店哄抬價格、售賣假冒產品,到社交平臺上的虛假發貨,電商平臺的惡意營銷,海外代購坐地起價,各種口罩消費亂象浮出水面。
口罩的暴利也帶動了口罩中最為關鍵的過濾用料——熔噴布,以及其上游原料的聚丙烯、丙烯等化工品的價格一路飆升。為了獲取暴利,不法商家“以次充好”,用防護效果極差的劣質熔噴布取代,整個口罩產業鏈一時間陷入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重拳出擊,加大對借疫情哄抬物價、囤積居奇、銷售偽劣、擾亂秩序、妨礙公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迅速依法查處了一批制售假冒偽劣口罩案件,有效維護了疫情防控用品市場秩序。
更為魔幻的是,對資金、技術、人才要求甚高的口罩機行業,經歷了從門可羅雀到一時間炙手可熱。根據一張設計圖紙,再從各地購買組裝件,新入局企業就能生產口罩機,一臺十幾萬元的機器賣上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還是供不應求。
“有人真敢賣,有人真敢買”,急于參與分享口罩紅利的企業,以為買到了“印鈔機”,熟不知機器簡易破舊,且沒有專業技師的指導,“印鈔機”變成一堆“廢鐵”。
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口罩相關的行業風險信息已達到5579條,其中行政處罰4260條,與口罩機相關的行政處罰有16條。從行政處罰的具體信息來看,共有773條與口罩生產質量不合格有關,另有84條是關于員工未按要求正確佩戴口罩。